中大團隊研發治療腦中風磁控螺旋微導管 降低損傷血管等風險

發佈日期: 2025-07-22 18:14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中大研究團隊研發出一款磁控螺旋微導管,用於治療腦部缺血性中風,減低血管損傷等風險。

腦中風是常見的大腦血管疾病,成因是腦部血管阻塞,有機會引致殘障甚至死亡。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靜脈溶栓,溶解阻塞腦血管的血塊,或用機械取栓,亦即醫生透過微導管將血塊取出,恢復血液流動。

不過,如果是在腦內中遠端位置血管出現栓塞,手術的難度高,風險亦都大。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表示:「腦血管不是橡膠,不容許我們直接推進去,情況比喻像迷宮般,腦血管通常很脆弱,我們盡量希望避免導枝導管碰碰撞撞,撞到進去,有機會導致穿破,導致併發症手術當中,即腦出血情況。」

中大醫學院聯同工程學院,研發全球首創的磁控軟性螺旋微導管,直徑只有0.5至0.9毫米,具有柔性導尖的微導管,可以透過外部磁場無線操控,進入血管內更深入和角度刁鑽的位置,進行溶栓、取栓等治療,大幅降低損傷血管等風險。

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張立指出:「當有一個旋轉的作用後,它螺旋可以像泵一樣,把藥物泵出來,所以它可以快速,提高溶栓的效率,一個旋轉運動以後的話,其實可以降低摩擦力,下面有寫對血管低阻力的操作,這樣可以降低或減少血管壁內部的損傷。」

團隊表示,已在兔子和人體外胎盤成功實驗,未來再在大型動物進行實驗,以取得更多數據,團隊指已就技術申請專利,會繼續做後續研究,試驗應用在人體的安全性。


【延伸閱讀:中風的治療】

「中風」即是「腦血管意外」,是由於腦部血管「阻塞」或「爆裂」,令腦組織不能得到充份的養料和氧氣,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產生各種神經症狀。

中風之後,神經組織需要長時間復原,所以病人應該拿出堅強的意志,接受長期康復治療,而病者的家人亦應加以鼓勵和協調。中風的康復過程按著不同的中風程度而有別。一般而言,在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的幫助下,很多病人都能夠自我照顧,病情較輕者甚至恢復工作能力。但中風之後,即使復原理想,也需要長期接受觀察,預防中風再度發生。

資料來源:衞生署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