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發AI醫學影像技術生成3D骨骼模型 病人接收輻射量大減九成半
發佈日期: 2025-07-17 19:00
港澳



科大研發出人工智能(AI)醫學影像技術,只需幾張X光片,就足以為病人製作立體骨骼等模型,因而令病人接收的輻射量大減至少九成半。最終有望縮短輪候電腦斷層掃描,即CT掃描的時間。
現時骨科手術中常用到CT掃描,再影400至500張X光片,製作3D骨骼解剖模型,處理畸形、骨折及腫瘤等病況。
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團隊研發出AI模型,可於一分鐘內生成3D骨骼與內臟影像,只需病人兩張至四張X光片,令病人接收的輻射量減少至少九成半,而準確度約是CT掃描的九成七,跟真實骨頭的誤差少於1毫米。
團隊表示,生成出來的骨骼模型,可用作打印骨塊,協助醫生策劃手術流程,並為患者度身定製骨科植入物或手術導板等器械。
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小萌說:「CT影像在醫療中應用非常廣泛,但是它一直有一些缺點,就是輻射劑量高,包括便攜性不好,然後沒辦法實現快速成像。通過AI的重建,剛好彌補了X光的一個缺陷,從而讓它能夠重建一個三維骨骼模型。」
有骨科專科醫生相信,若技術在本港公立醫院廣泛應用,將有助縮短患者一般輪候CT掃描的時間。
私家醫院骨科專科醫生謝龍峰指出:「如果用兩、三張X光,已經能達到與電腦掃描差不多的效果,那病人就不需要再排期,再做電腦掃描。第二亦減少醫生工作量。」
團隊指,將在一間本地公立醫院對新技術進行臨床試驗,並會進一步研究將技術擴展至心肺成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