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辰倡哈佛學生按兵不動 科大率先表態歡迎國際生轉校
發佈日期: 2025-05-23 23:01
港澳



哈佛大學現時有近六十個香港學生,有哈佛舊生建議學生暫時按兵不動。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歡迎全球優秀學生來港升學,呼籲本港大學積極行動吸引人才。
美國哈佛大學本學年有24,596個學生,根據校方最新的統計,現時有5,627名國際學生,來自144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留學生最多有1,339人,當中香港學生佔57人,較過往平均約40人高。
根據美國政府的信函,學生讀完這個學期就要離開哈佛,有升學顧問指,即時接獲不少哈佛學生家長查詢。
海外升學顧問陳思銘指出:「當然對未來很擔心,直接的影響是不能回到美國;間接的影響是哈佛大學在美國政府的眼球內,是否很不吸引的學府?如果有些親政府工作的機構,將來找工作會否有偏見?今天有很多額外周邊論點,學校理應是不被政治影響,學生可以自由吸收知識的地方,今天發現原來不是必然。」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是哈佛商學院舊生,認為美國所有頂尖學府都會受影響。
實政圓桌新界西北議員田北辰表示:「它(美國頂尖高等學府)其中很大的財政來源,依靠招收海外學生,他(特朗普)這邊中斷聯邦撥款,那邊不允許招收海外學生,全部美國一流大學立即陷入財困,這個問題美國政府可否承擔?入哈佛大學的人都是尖子,都是辛苦捱了很多年,一萬個人選一個人進去,突然說不能留要走,當然對這班學生是沉重打擊,遲些會牽連到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史丹福大學。」
他認為特朗普政府政策朝令夕改,建議學生先按兵不動。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社交網站發文,指即時聯繫本港大學,呼籲積極行動,亦聯繫了哈佛大學香港校友會,支援哈佛同學。
而科大率先表態,歡迎哈佛大學國際生轉校,會提供無條件取錄,優先並加快處理入學申請,提供簽證等支援。
【延伸閱讀:美國哈佛大學】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創建於1636年,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是美國殖民地時代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由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大會與總法院設立,原名新學院(New College),最初旨在培訓清教牧師,1639年以首位捐助者約翰‧哈佛命名,他捐贈了自己圖書館和一半財產。
哈佛從最初僅有九名學生和一名教師,逐步從宗教培訓,變為18世紀的領先文理學院,採納了更廣泛的課程,強調理性和科學,成為美國啟蒙運動中心。19世紀引入選修課程、專業學院(如法律和醫學),並轉型為現代研究型大學。
哈佛現時擁有12個可頒授學位的學院,包括法律學院和醫學院等,擁有53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規模校務基金,以及超過23,000名多元化的學生。
美國開國元勛、第二任總統阿當斯,老羅斯福、小羅斯福,以至二戰後的約翰甘迺廸、喬治布殊和奧巴馬,共8位美國總統皆為哈佛校友。
哈佛有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匯聚為校務基金。截至23/24財政年度,估值有532億美元,為全球最大的大學校務基金。校務基金支付哈佛各項工作,包括助學金、教職員薪金、研究和校園運營。
上個財政年度,基金總營運收入達65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百分之6 (3.75億美元),主要來自聯邦撥款、學費、贊助研究和慈善捐贈,同期營運支出增長百分之9 (5.15億美元),達64億美元,主要因薪酬成本、IT投資和校園保養費用增加,令大學營運盈餘減少。
哈佛去年宣布發行16.5億美元債券,以籌集資金,債務亦增至78.5億美元,創近年新高。
至本月,哈佛拒絕特朗普政府要求改革校政,包括取消多元包容、禁戴口罩等,遭凍結逾20億美元聯邦資金,佔哈佛年收入百分之34。哈佛須採取臨時措施,如暫停教職員招聘和審查非必要支出,同時計劃再借入7.5億美元應稅債券,提升流動性。
資料來源:美國哈佛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