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推針對腦出血中風病人臨床評分工具 避免產生副作用及減低復發

發佈日期: 2025-05-12 18:14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港大醫學院針對腦出血中風病人,推出臨床評分工具,用於量度中風患者,需要服用抗高血壓藥物的合適數量,避免產生副作用及減低復發風險。

高血壓是導致腦出血中風的常見徵狀,中風患者在病發初期,一般需要注射抗高血壓藥急救,康復後亦要定時量血壓,一旦血壓過高就需要服用至少三種抗高血壓藥口服藥,防範復發風險。但口服藥如果服用過量,又可能導致副作用。

港大中風研究組副總監張記暢表示:「有些病人初期(血壓)很高,但很快就會降低。因為入院緊張,或腦出血時血壓會飆高,但數天後會降低。這些情況太早用三隻藥,會導致血壓過度治療,導致血壓過低、頭暈,甚至不適。」

港大醫學院團隊早前整合了瑪麗醫院462名腦出血患者數據,制定「腦出血後用藥評分」機制,讓醫護人員可依照患者的身體狀況,決定服用藥物份量。

評分包含年齡、性別、腎功能、入院時的血壓,以及是否患有缺血性心臟病,共五項臨床指標。當評分高於3分,代表有需要用到三種藥物,0至2分就可以按情況用藥。

研究團隊相信評分機制,可協助醫護人員更精準用藥,為患者制定最適合的療程。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劉巨基指出:「希望讓醫護人員,尤其在急性情況,患者仍在醫院,可以及早預測哪些病人,需要多種降血壓藥,控制高血壓情況。所以希望評分機制可以方便醫護人員在病患者,出血性中風急性時,首一兩星期或數星期仍在醫院時,如何知道病人需要及早用三種降血壓藥,控制血壓水平。」

團隊目前在律敦治、仁濟及瑪嘉烈醫院驗證機制成效,預計需要兩至三年,以取得更多數據。


【延伸閱讀:預防中風】

近年來香港中風的人數越來越多,現已成為香港主要的殺手病之一。中風的主因是吸煙、血壓高和血管硬化,所以要預防中風的發生,就要注意日常的生活習慣,避免血管硬化的產生:

1. 戒除煙酒
2. 作息定時,保持心境平和,加上適當有恆的運動
3. 注意均衡飲食,不要吃太多肥膩或甜的食品;避免過胖
4. 血內膽固醇過高者節制飲食或接受治療
5. 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接受檢查和治療

資料來源:衞生署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