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月底起舉辦首屆香港非遺月 免費導賞團16日起網上報名

發佈日期: 2025-05-06 21:13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康文署本月底起舉辦首屆「香港非遺月」,讓市民及遊客認識本港及內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文化,你認識多少?這班女士化好妝,戴好頭飾,手持木槳,划來划去,猜不猜到她們在做甚麼?其實是鶴佬水上人婚嫁儀式的陸上扒龍舟。

而這一段南音,觀眾可能較為耳熟。

這些非遺表演都會出現在康文署「香港處處有非遺」活動。活動由本月31日至7月1日,涵蓋超過100項非遺項目,提供80場非遺表演,60個體驗攤位,及20個導賞團。預計總參與人次不少於十萬。

有六個區會舉辦免費導賞團,本月16日起可以在網上報名,探索不同區份與非遺有關的傳統手藝。其中離島團可以嘗試製作鹹魚、蝦膏蝦醬,編織漁網,及了解大澳遊涌等。

康文署非遺辦總監吳雪君說:「我們盡量向市民介紹非遺項目,其中特別一些國家級非遺項目,都想藉這機會向公眾展示,令市民大眾都可以對香港的文化遺產更認識及更有自信。除了國家級,我們都有其他非遺項目配合節慶,因為接下來是端午節,所以都有項目與端午有關。」

康文署又指,會將導賞團有關內容的影片上載網頁。即使市民和遊客未能參與,都可以隨時觀賞了解。

而本月31日及下月1日,將於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辦開幕禮暨嘉年華,有飄色匯演,粵劇選段等表演,市民亦可以體驗詠春、舞麒麟等。


【延伸閱讀:香港非遺月】

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舉辦「香港非遺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為響應國家每年六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六月主辦「香港非遺月」,首屆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元的活動,

2005年12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該文件指出,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六月的「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6月至2016年6月,「文化遺產日」共走過11年。

2016年9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批准》,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2017年6月10日,成為我國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

資料來源:政府新聞公報、內地文體旅遊部門網站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