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致力打造綠色建築 學者倡仿效助本港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
發佈日期: 2025-04-21 09:00
港澳



新加坡政府積極推動綠化政策,除了資助舊有建築物翻新,亦要求新建築物要有綠化元素。有本港學者認為可參考相關做法,亦有助本港在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
新加坡被譽為「花園中的城市」,隨處可見綠化成效。位於東部的濱海灣花園,就是城市園林傑作。
法國旅客Michael表示:「到處都是植物,讓人很放鬆,未見過一個地方像新加坡,這裡很與眾不同。」
新西蘭旅客Rose指:「與其他城市很不同,其他地方很少在建築物注入綠化元素,我認為這很吸引遊客。」
當地亦有不少綠色建築。這座不是「城市森林」,而是位於市區的酒店,有逾1.5萬平方米的綠化空間,栽種了50多種不同的植物。
新加坡政府十多年前,已推出資助計劃,為已落成的建築提供五成補助,又要求所有新興建的建築物,必須達到綠色建築標誌計劃的最基本分數。
新加坡目標在2030年,至少有八成建築獲得綠色建築標誌認證,目前至少五成半的建築已達到。
當地有關注綠色建築的組織表示,在政策配合下,不少發展商都願意翻新。
新加坡DP GREEN董事Yvonne Tan表示:「人們非常願意投資綠色走廊,新加坡對建築物的每個階段都投入很多資助,所以整個綠化故事,大自然中的城市、建築可延續下去。」
至於本港的綠色建築數量,近年也陸續增多。根據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最新報告,截至前年年底,已登記綠色建築環評的物業,有近七千八百座,當中逾八成為新興建。
但有本港學者指,大部分這類建築都沒有植物,認為政府應釐清綠色建築定義。
教大地理與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認為:「在香港綠建築大部分是指『綠能建築』,可以一條草都沒有,為了達到『綠能建築』,要投資很多器材,這些機器和器材,要花很多錢去保養維修,即是用純技術方法去達到碳中和,要花很多錢。」
他建議政府應向發展商提供誘因,令他們願意在牆身或天台等範圍,栽種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