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穀雨」前後天氣潮濕氣溫回升 中醫建議化濕清熱健脾調肝

發佈日期: 2025-04-20 20:13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今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穀雨」,原來與中國茶中的「雨前龍井」有密切關係。

香港的春天不時潮濕有霧,而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有「雨生百穀」的意思。天氣變暖、降雨逐漸增加,有利穀物生長,衍生出諺語「穀雨前後、種瓜點豆」。

與「穀雨」關係密切的,還有龍井。雨前龍井的「雨前」,指的就是「穀雨」前採摘的茶葉。

中國國家高級評茶師楊家棋表示:「其實『穀雨』這節氣過後,整個茶山的環境,溫度開始升高,就會影響到茶葉幼嫩程度,俗稱『持嫩性』。若這一批茶葉出產時,品質就會開始越見相宜。」

所以「明前龍井」在清明前就要採摘,品質更高、更珍貴,可賣逾一萬元一斤。而龍井是不發酵的茶葉,較為清爽,適合消暑降溫。評茶師建議,沖泡龍井的水不能太熱,用85度的水浸20至30秒,就可倒出來飲用。

「穀雨」前後天氣潮濕、氣溫回升,中醫認為,人就容易濕重、內熱,徵狀包括困倦、易發炎。養生原則是化濕清熱、健脾調肝,忌吃生冷、肥膩食物。

中醫師徐澤昌說:「《黃帝內經》上記載,說在這季節要『廣步於庭』,即盡量上午起床後,可散散步、做運動。另一方面,因為陽氣升發,所以人容易產生內熱,內熱的話再吃煎炸食物,就有機會出現濕熱病徵。」

他認為「穀雨」過後,適合喝一些祛濕、養胃、健脾湯水。例如將淮山、白扁豆,連同陳皮、生薑煲瘦肉,湯性平和,但不適合明顯濕熱及感冒人士飲用。想簡單一點,玫瑰、菊花泡茶,亦有助疏肝理氣、明目。


【延伸閱讀:「穀雨」被定為聯合國中文日】

中文是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190個國家開展中文教育。

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現全球傳播部)宣布啟動聯合國語言日。同年,在經過國內專家論證之後,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向聯合國建議,將中文日定為每年中國傳統節氣「穀雨」這一天,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

關於穀雨節的來歷,據《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於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布倉頡造字成功,並號召天下臣民共同學習。

當時天下正遭災荒,相傳因倉頡造字有功,感動了天帝,便命天兵天將打開天宮的糧倉,下了一場穀子雨,天下萬民因而得救。後人因此把這天定名「穀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中一個。

資料來源:新華社、聯合國網站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