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室|食物過敏 宜盡早識別致敏原

發佈日期: 2025-04-15 09:02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食物過敏嚴重的話,可引起過敏休克,危及生命。患者除了要找出致敏原,同盡力避開之外,還需隨身攜帶腎上腺素救命針。
 
David是一個嚴重過敏患者,一歲時因為吃了一碗米粉,出現面腫等過敏反應,經急救才保住命,之後確診對麵粉出現過敏。
 
食物過敏患者David表示︰「會頭暈,有點頭暈,然後就會呼吸困難,通常會有點類似窒息的感覺,就是有時候會非常癢,從口腔、舌開始,然後蔓延全身都會痕癢,以及肚瀉。」

食物過敏中最常見的致敏原,包括雞蛋、牛奶、花生、堅果、貝殼、魚類,小麥、大豆和芝麻。
 
香港大學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李曦稱︰「過敏問題是免疫系統做錯事,將本來安全的東西錯定為危險,所以產生不適當的反應,去攻擊我們自己的身體。」
 
David十九歲再做食物激發測試,發現對雞蛋和麵粉不再過敏,令他第一次嚐到生日蛋糕的滋味。
 
不過醫生指出,隨著免疫系統成熟,一些致敏原有機會不再致敏,但有些致敏原,例如花生,由致敏變成不致敏的機會則較低。他不建議市民過於頻繁做測試,以免增加擔憂和醫療負擔。
 
李曦指出︰「很多假陽性同假陰性,假陽性的問題是,病人全部測試都有些擲界,紅色,他們以為自己過敏,然後自己亂戒口,弄至自己甚麼都不能吃,又很焦慮,然後生活質素變差。同一時候,可能如果他很久不接觸那種食物,本來沒食物過敏,會令自己變成食物過敏。」
 
他亦指出,家長可早些給小朋友接觸不同種類的食物,有助減低過敏的機會。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