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進口電子產品徵稅將增成本 本港學者料美消費者及企業首當其衝
發佈日期: 2025-04-14 19:31
港澳



美國向進口貨徵稅,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等如何計算,安排混亂。有本港經濟學者認為,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會最先承受增加的成本。
全球化之下,電子產品生產經常靠多地工業貢獻。以全球手機市佔率近年排首兩位的美國品牌蘋果為例,美國零件佔三成多,其次是南韓、日本、中國內地及台灣等。
中國是最主要裝嵌地,佔蘋果手機總產量九成六。特朗普挑起貿易爭端,製造成本高幾多?
除了製成品運回美國要打稅,裝嵌前美國零件運去中國,亦要支付反制稅。一來一回,有分析指成本是原本的兩倍多。
就算蘋果近年在印度設廠,計劃增加產能到整體兩成半,但印度製,美國一樣要加收一成關稅。
有本港學者指美國這樣做,最先受害的是美國消費者和企業。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說:「如產品在美國市場賣得貴,其實影響蘋果公司自己盈利,數萬件零件很多都是中國製,零件要打關稅,車都要打關稅,整件事沒可能美國自己做,手機有些稀土一定要經中國,所以回流美國製造都是偽命題。」
企業分地域、經不同廠出貨,又能否壓低部分市場的售價?
例如香港是免稅港,鄰近手機裝嵌廠所在地,又可否賣便宜一點?學者指國際企業跨國生產,定價會平衡和對沖。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指:「如果世界有個地方,賣蘋果手機特別便宜,會發生甚麼事?
大家會託朋友買回來,或自己飛一轉更划算,全世界的蘋果手機不會差很遠,不論每個國家關稅如何,最後價錢應該統一。」
另外,因應中美貿易衝突加劇,中華出入口商會發布推動香港貿易發展升級轉型研究,建議本港加快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數字化交易及跨境電商,並建立區塊鏈貿易平台,加速資金流及融資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