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多處拜山人潮絡繹不絕 有市民稱祭品價錢較去年貴
發佈日期: 2025-04-04 13:10
港澳



市民在清明節前往掃墓,有市民表示,祭品的價錢較去年貴。
鑽石山墳場一帶實施封路,來拜山的孝子賢孫帶同香燭冥鏹和鮮花等,大包細包步行上山。
有市民指百物騰貴,就連祭品亦都一樣。
郭先生說︰「可能都三、四千元,連同祭品,應該有通脹,應該比去年貴,可能貴一成左右,這些都不能節省,要買都是一份心意。」
辛先生表示︰「雞、滷水鵝、燒肉和水果,年年都是這幾樣東西,(大概用)500元左右。」
陳太稱︰「買兩包衣紙包往年200元,今年要300多元。」
民安隊派員巡邏,不時廣播提醒市民小心山火。食環署提醒來掃墓的市民要小心處理火種,只可在指定化寶爐或鐵桶內燃燒香燭祭品。
在柴灣華人永遠墳場,來拜山的人絡繹不絕。旁邊的哥連臣角新廈靈灰安置所,市民要排隊等候上扶手電梯。
同去年一樣,市民使用化寶爐需預約登記或即場取籌,輪候時間要大約一小時。如果不想等候,可將祭品放在一樓的化寶衣包收集區,由食環署職員即日代為火化。
【延伸閱讀:清明節】
自古以來中國人重視慎終追遠,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清明節一說是由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其中一個由來是春秋戰國時,為了祭奠晉國重臣介子推遭火焚而死,晉文公下令老百姓禁止生火舉炊,即所謂「寒食」,此後習俗便發展成為寒食節。時至今日,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除了是傳統節日,亦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到清明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資料來源: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