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天文台錄41年來四月最低相對濕度紀錄 消防指或有較多山火

發佈日期: 2025-04-03 22:3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天文台錄得41年來四月最低相對濕度紀錄,只有百分之22。消防處指預料天氣乾燥下,明天清明節可能有較多山火個案,呼籲市民掃墓要小心處理火種。

消防處聯同民安隊、政府飛行服務隊等,舉行跨部門記者會,指已就清明節可能發生的山火,作好準備。

消防處副消防總長(新界北)黃景文說:「若某幾年山火數字減少,樹木又有時間生長,山林會累積更多的可燃物料。我們擔心明天清明節,天氣預測會比較乾燥,若沒有效措施,去防止山火發生,明天山火數目有可能處於高水平,所以我們各相關部門嚴陣以待。」

處方稱鎖定八個高風險地點,包括元朗井坑山、掌牛山、八鄉芝麻嶺、天水圍髻山等,近日已加強巡邏。

清明節當日亦會派四架無人機,在高空巡邏及廣播,並聯同民安隊、飛行服務隊,以及漁護署,額外調派約500人戒備。若市民遇到山火該如何做?

漁護署高級郊野公園主任(技術事務)林建新指出:「逃生時郊遊人士應選擇現有山徑,或植物較少的路線逃生。亦觀察山火蔓延方向,不要向山火蔓延方向逃生,或走入草叢及密林。郊遊人士避免向山上逃走,市民郊遊時隨時保持警覺、注意安全。」

漁護署提醒,任何人在郊區留下火種或隨意燃燒冥鏹可被檢控。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25,000元及監禁一年。


【延伸閱讀:清明節】

自古以來中國人重視慎終追遠,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清明節一說是由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其中一個由來是春秋戰國時,為了祭奠晉國重臣介子推遭火焚而死,晉文公下令老百姓禁止生火舉炊,即所謂「寒食」,此後習俗便發展成為寒食節。時至今日,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除了是傳統節日,亦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到清明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資料來源: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