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圖輯|有遊客來鵝頸橋體驗打小人 檔主透露「打過特朗普」
發佈日期: 2025-03-05 23:00
港澳



銅鑼灣鵝頸橋一向是「打小人」勝地,而在「驚蟄」這一天,來「打小人」的人就更加多,更有外國人專程來到「入鄉隨俗」。
在銅鑼灣鵝頸橋底,這天拍打聲比平常更多更密。打完「小人」,再將其燒掉。不少人稱想祈求一切平安。
張女士說:「大眾那些病痛,試試會否好些。」
記者問:「近年經濟不太好,會否有經濟議題想打?」
張女士答:「也想,這個次要、也要,待會一併打。」
樂小姐表示:「希望小人全都退散,可以順風順水。一些很『綠茶』、損人利己,特別多嘮叨的人。因為小人向來很多,你怎知何時來?當然希望全都免疫、隔絕。」
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代表春雷驚醒地下的昆蟲,相傳古人用香及艾草,拍打四周來驅蟲。後來演變成拍打不喜歡的「小人」,驅走霉運的民間習俗。
上海旅客李小姐指出:「以前看香港無綫電視的劇集時,經常拍到這裡的,所以就想過來看看。很有香港的特色,和腦海中想像的一樣。」
台灣旅客華小姐稱:「之前看電影有一些這種畫面,但沒有很了解,然後覺得很驚喜,很走入日常,然後發現這件事。」
有檔主表示,生意與去年差不多,較多人想驅走病痛和解決感情問題。
「打小人」檔負責人黃女士表示:「驅走邪魔、五鬼、病毒,有些人打『小三』(外遇),打過一個特朗普,有一個來、是美國人來。是香港人過了那邊的人回來打他。不清楚、說他上任『衰仔』。」
這隻紙老虎,在打小人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用來進行祭白虎的儀式,首先會將一小塊生肉塞在虎口內,最後向它撒五色米,用來象徵化解一切兇險災劫。
【延伸閱讀:驚蟄小知識】
驚蟄,在二十四節氣中排行第三。這天太陽到達黃經345度,一般為每年公曆的3月5日、6日或7日。
驚蟄又名「啟蟄」,西漢時,人們為了避開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為「驚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地下越冬的蟄蟲,故為驚蟄。
草木復甦、萬物始生。古人認為是春雷喚醒新的生命,讓他們悄悄破土而出,但其實漸漸回暖的氣溫才是使得他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節氣物候】
驚蟄分為三候,是個有色有聲的時節。初候「桃始華」。桃花鼓蕾,含苞待放,「初桃麗新採,照地吐其芳」,桃枝間開始綴上點點紅粉妝,染上淡淡桃花香。
二候「倉庚鳴」。倉庚即為黃鷂,也被稱為「告春鳥」,「春日載陽,有鳴倉庚」,黃鷂叫聲婉轉清脆,最早感知到春天來到的氣息,迎著融融春光,在枝間盡情地鳴叫。
三候「鷹化為鳩」。鷹開始躲起來繁殖後代,而原本蟄伏的鳩鳥漸漸多了起來,鳴叫求偶,被古人誤以為是鷹變成了鳩。
【節氣氣象】
驚蟄前後,氣溫回升迅速,雨水慢慢增多,春姑娘加快了步子,趕著將寒冷的日子攆走。中國除東北、西北地區,大部分地區驚蟄期間平均氣溫達0度以上。華南、東南部長河谷地區,多數年份氣溫穩定在12度以上,到處已是風和日麗、暖意融融。
九九艷陽天,驚蟄萬物蘇。因為氣溫升高,日照時間變長,所以「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唱的正是驚蟄前後陽光和煦的好日子。不過,驚蟄時節晝夜溫差拉大,有時一天彷彿經歷了兩個季節,要隨著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
【節氣農事】
春雷響,萬物長。自古以來,農耕與節氣息息相關,而驚蟄正是春耕開始的訊號。這段時期,江淮地區小麥拔節抽穗,蔬菜長苗,果樹萌芽開花,花卉播種育苗。正如農諺「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所說,各家各戶都要忙著春耕春播,哪裡還得閒。
這段時期,氣溫升高快,華南華北等地要謹防春旱露頭。江南地區低溫陰雨天氣較多,要注意早稻爛秧現象。此時,各種昆蟲蠢蠢欲動,還要做好病蟲害防範。
【節氣花信】
驚蟄的花信風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驚蟄時節的桃花,北方或許還打著花苞,南方則在山野間開成了爛漫花海。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驚艷了春天的代表花。
棣棠花開時,滿枝金黃色的小花,一朵朵點綴在綠葉之上,格外奪目,好像星辰落入凡間,一派金光燦燦的景象。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薔薇是爬藤落葉植物,柔韌頑強,可以裝點田園籬落,花色有乳白、鵝黃、金黃、粉紅、大紅等,擁簇成團,甚是美麗。
【節氣文化】
驚蟄萬物萌蘇,天地雷動。人們為了祈求美好生活,會利用這個時機給鼓蒙上新的鼓皮,來表達對雷神的感謝,令大地萬物復甦,人們也可以開始抓緊播種糧食了。
驚蟄有吃梨子的習俗。一方面這一時節氣溫升高,比較乾燥,吃梨有滋陰清肺的功效;另一方面,梨同「離」諧音,驚蟄吃梨可以求一個遠離害蟲、遠離災病的好兆頭。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 - 二十四節氣專題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