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檔案】十六型人格 誰都可發光
發佈日期: 2025-02-15 09:15
港澳



近年流行不同的性格測驗,可以加深認識自我,究竟自己屬於外向的「E人」,或是內外的「I人」。部分公司招聘人才都會參考性格測驗結果,亦有學校以此來了解學生性格。
最近這所學校以性格測驗作為閱讀的主題,老師帶領這班中一學生進行性格測驗,還會根據學生的性格類型,分配相關的書籍給學生閱讀。有學生說做完測驗,才了解原來自己屬於內向型人格。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中一學生陳衍曈表示:「我做了MBTI,結果是ISFP。有時候不開心,就會喜歡自己一個人看書、玩遊戲機,因為我覺得這個環境不會被朋友煩擾。」
校長認為,學生應該更認識自己,無論性格是內向或外向,只要在適合自己的領域上發揮潛能,同樣能夠發光發亮。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校長楊佩珊指出:「內向的同學,有時候他們都很專注,他們也有創意。每一種性格都有它的長處和特質,我們都希望同學可以學懂欣賞別人的不同,尊重大家之間的差異,這會更令同學懂得互相關懷。」
Karen自小表演慾強,讀書時因為某些表現未如理想,被同學取笑及排擠。她漸漸對社交感到不安,覺得自己有「社恐」跡象,與不太熟悉的人交談,就會感到焦慮。
Karen稱:「主要都是害怕別人的判斷,或者別人怎樣想,這個是我自己覺得焦慮的主要原因,不關乎人多或人少。」
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如果與人社交時焦慮感過分強烈,甚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要多加留意。
臨床心理學家凌悅雯說:「其實無論外向或內向,都有機會有社交焦慮。我們可以做的事是真的專注對方、專注對方說的話、專注那一刻的相處。我們每一個人有不同的性格,其實接納自己是非常重要。」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