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指部分學校以花光政府津貼為目標 教育局:校方須跟指引並問責

發佈日期: 2025-02-11 19:2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政府要開源節流,表明包括教育開支。有教育界人士指,政府近年多次發放一筆過津貼,但部分學校以花光撥款為目標,當局未有就成本效益做好把關。教育局指,為確保公帑用得其所,學校要按當局指引使用津貼,並要為此問責。

政府整體開支,教育佔約一成半。雖然學童減少,但過去十個年度,教育開支由約737億元,增至本年度1,157億元,多了五成幾。

除了經常性撥款,學校還會獲不同的津貼,這班小五學生,正做科學及運算思維科實驗,就是用政府「全方位學習津貼」,用於STEAM或愛國主義教育等。

政府六年前起,每年多花九億元。這些設備,就是用了另一個政府資助計劃購買。這類一筆過津貼,部分不用申請就可以獲得。

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說:「這個靈活度對於學校發展有很大幫助。這樣的撥款模式,不需要逐項申請,其實大大減輕了學校很多的行政壓力。」

這類津貼,單計過去兩年,每間學校可以取到近一百萬元,用作加強家校合作和推廣中華文化等。校方要在津貼計劃結束後,向教育局提交報告和退還餘額。

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王偉傑認為:「教育局有指標,用不到那筆錢是要交代,這件事無形中給學校一個很大的壓力。你一定要花光那筆錢,如果不用的話便會失去,很多時候學校有一點為做而做。」

有智庫認為,局方要確立不同津貼具體用途,做好把關。

團結香港基金副研究總監郭凱傑認為:「一方面嘗試減少學校審批程序的行政成本,同時又可以令到不同學校之間可以做到更加多的資源共享,從而令到整個計劃中,不會出現一個我硬要用光那筆錢的情況。」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表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以節流為主,亦表明教育開支有節約空間。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