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掏寶】考EQ
發佈日期: 2025-01-09 22:00
港澳
粵以往智商、即是「IQ」,是衡量人類能力的重要指標。九十年代,有心理學家提出「EQ」情緒智商,《新聞掏寶》帶大家回到1998年,看看EQ「登陸」香港初期,大家怎看這個新名詞。 這群年輕人來自兩間不同的學校,他們合辦宿營,主題是講EQ,即是現在流行所說的情緒智能。透過角色扮演,讓年輕人知道發脾氣對身邊的人有甚麼影響。 一名組員說:「因為我們有一個組員,因為一些事情很容易發怒,也因為擔心一些事情不願意去做,令到這些負面的訊息擴散,可能是令其他組員也有些不適當的反應。」 資深心理輔導員余德淳表示:「甚麼叫做EQ呢?EQ其中一個特點是,你要懂得觀察自己在做甚麼。」 余德淳是資深心理輔導員,過去幾年,他開始跟年輕人講EQ這個話題,他說很多人誤解了,以為EQ是指壓抑和控制情緒。 余德淳指出:「控制很容易有流弊,以為是一種壓抑,例如不要經常笑,或者不准發怒、不准擔心,變成是控制,即是負面的意思。當然在不合適的時間,應該是控制,但應該學管理,就是你懂得何時釋放。」 Julian是中四學生。很多人面對群眾都會很緊張,Julian正學習透過演講,訓練自己怎樣克服緊張的心情,原來這樣也可以提升EQ。 Julian稱:「心目中的EQ,我以為好像IQ一樣,可以量度,你的EQ高、你的EQ低,好像IQ那樣。但我聽別人說,EQ書,我要買,買了之後可能做領袖、做聰明人,不太信,但別人這樣想應該有些道理,所以跟著看。」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