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生命線】大夫斷症:濕熱體質 易患上大腸癌
發佈日期: 2025-01-07 22:00
港澳
粵《黃帝內經‧靈樞》:「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於筋瘤。」 中醫角度認為,大腸癌和其他癌症一樣,由很多不同因素引起,其中飲食是一個重要病因。中醫指常常吃香口、油炸、不潔及精細的食物,都會令腸道內的糟粕停留較久,長期有機會刺激腸壁,增加患癌機會。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教授徐凱說:「甚麼叫精細食物呢?比如說現在麵粉都精緻了,白米也都是精緻的,那麼表面的一些像小麥或是白米,它表面的一些纖維殼都被去除掉、丟棄掉,事實這些纖維殼是比較有營養。一個人他經常吃一些油炸的食物,燻製、醃製的食物,這些食物對中醫來說,就是肥甘厚膩,很難消化吸收,它就會在胃腸當中產生鬱結阻滯,影響到大腸的排泄。」 除了飲食之外,中醫認為情智都與癌症息息相關。情智由心主導,會影響五臟六腑,而負面情緒會令肝、脾和胃出現氣滯的情況,從而導致大腸腑氣不暢,影響排便。 徐凱稱:「一個人的情智不暢,比如長期發怒,或者憂傷、悲傷都會傷心,傷心以後怒氣傷心就容易傷肝,導致肝氣不暢。肝氣一旦不暢,一身氣滯都不暢。一身氣滯不暢,大腸的腑氣自然也不暢。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長期的思慮就會傷脾,脾的運化功能失常,不能把胃腸消化的水穀精微轉化,那麼就容易積留在小腸和大腸,積留在大腸以後,也會導致大腸的腑氣不通。」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中醫解釋是因為本港氣候潮濕,比較多人有痰濕、濕熱的體質,而這類人士在胃、腸道發現癌症的機會較高,中醫提醒有以下徵狀要特別注意。 徐凱指出:「濕或者濕熱體質的人出汗很多,我們中醫叫『如水流漓』,面部、頸部,甚至胸背部的汗都像水一樣向下流淌,濕嚴重的人不僅僅是兩個下肢沉重疲勞,容易疲乏,甚至部分人全身都會有疲乏感覺。有的時候、有熱的時候,口氣也比較大,伸舌頭看的時候,它的舌頭也比較大,它的舌苔也比較厚。」 今次為大家推薦一款「赤小豆薏米粥」,有清熱利水、散血解毒的功效,適合腑氣不通、大便黏瓷不爽的濕熱蘊結型人士,連續服用十至十五日。 材料: 赤小豆 50克 生薏米 50克 大米 50克 煮法:用溫水浸泡赤小豆、生薏米十小時後,以文火煮爛,加大米共煮成粥即可。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