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審批機制下月起擴展至所有新藥 有藥劑師料可增加競爭令藥價下降

發佈日期: 2024-10-25 18:32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衞生署下月起,將「1+」新藥審批機制擴展至所有新藥。有藥劑師相信,未必會因此有大量新藥湧入,但藥價有望下降。

去年推出的「1+」新藥審批機制,只涵蓋治療嚴重或罕見病的新藥,至今收到80多間海外及內地等藥廠逾260個查詢,有五款新藥獲批。

機制下月一日起會擴展至所有新藥,包括疫苗及先進療法製品,由以往要先取得兩個指定地方監管機構證明書,減至只需一個,但要符合本地臨床數據要求及經專家認可。

衞生署表示,會擴大相關專家組應對增加的申請數量、種類和複雜性,亦會在明年首季提供申請前的會面諮詢服務,提升處理申請效率。

有藥劑業人士指,歐美相關監管機構發出證明書的時間相若,措施對西方國家藥廠吸引力較低,亦相信新措施未必會令大量新藥進入市場。

「好藥港用」關注組召集人鄺耀深稱:「除了國內,日本、南韓,甚至東南亞等地,若有科研新藥,一般會先在自己國內市場註冊,(機制)需要本地數據,而做的時候亦需時間及過程,而過程都頗複雜,變相會否等多一張銷售證,時間尚快過用『1+』。」

但他預計可增加競爭,令藥物價格下降。

鄺耀深指出:「相信會有心血管、糖尿、氣管等慢性病或腎病,都可能有新藥(引入)。引入競爭時希望藥物價錢可由市場調節,令到更易負擔。」

有議員認為,最重要是確保藥物安全。

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表示:「來香港不是敲門就理他,都要有醫生使用,尚要有香港本地專家推薦,及試用後在香港人的數據是否好,使用後有繼續監察,才能真正大家放心用。」

他相信無論藥物來自何處,當局有足夠把關機制。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