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政府指將加大回收配套 環團批成效存疑做法不務實

發佈日期: 2024-05-27 19:35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政府指未來一年會加大回收配套,研究回收積分可兌換購物券,又會向部分住戶免費派已印備的指定垃圾袋,作教育用途。不少環保團體批評,當局不訂垃圾徵費延後日期,令減廢效果大打折扣。

政府暫緩實施垃圾徵費,同時宣布未來一年加大回收配套,尤其針對廚餘。包括一年內,在全港公共屋邨、大型私人屋苑的廚餘回收設施增加一倍,增設一百個廚餘回收流動點。又會在一百個垃圾收集站設廚餘收集點。延長「綠在區區」營業時間,收集點由200個增至800個,並研究積分可兌換購物券。

下月一日起的半年,向公屋住戶每月派發20個指定垃圾袋。私人屋苑物管業界若承諾做好回收分類,並簽署相關《約章》,亦可獲免費袋。政府不同意派袋的作用有限。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指出:「不要忽視一個真實情況,我們所做的工夫,整個社會對減廢回收關注度、關心度,願意參與的人的確多了很多。很多人跟我們說很希望有綠色垃圾袋,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做分類。」

有市民支持暫緩,但會否配合政府未來加強減廢,稱有數個考慮。

張女士稱:「廚餘先處理吧,真的很難處理,公屋才有回收桶。外國不同的,根本廚房(有設備)已能碎骨。」

鄧小姐指:「市區多些資源(回收點),方便到市民去回收較好。」

不少環保團體對暫緩表示失望,又認為無徵費延後的實施日子等,就算加大回收配套,成效存疑,做法不務實。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表示:「不論是市民及企業,抑或政府當局都沒有了約束力,措施又無減廢績效指標及時間表,我們擔心只是另類準備期,與之前的十多、廿年沒有分別。希望政府8月1日如期推行,自己先行垃圾徵費,做榜樣、例子,真正檢討垃圾徵費當中的行政需要。」

徵費目的是減廢,減廢是用來應對持續高企的廢物棄置量,政府強調,仍有其他方法,確保不會「垃圾圍城」。

謝展寰表示:「減廢回收是整個廢物資源管理一部分,政府亦正加快建設現代垃圾焚燒發電,確保2035年停止使用堆填區處理垃圾,亦正在探索推動大灣區廢物資源處理一體化,共同發展綠色產業。」

他稱六月會再交代。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