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先導計劃以黑水虻處理雞糞及廚餘 負責人指處理量較原定多一半
發佈日期: 2024-05-20 07:07
港澳



政府去年推出黑水虻先導計劃,引入生物轉化回收技術,透過幼蟲處理雞糞、廚餘。
「幼蟲兵團」出動,這些黑水虻不是害蟲,而是環保先鋒,吃雞糞、沼渣和我們的廚餘。這間生物科技回收公司去年參加政府先導計劃,免費租用屯門環保園廠房。4,000萬條蟲在大缸內齊齊出動,每天能處理約16.5噸有機廢物,包括全港四成多雞糞,被形容為「大自然清道夫」。
生物科技回收公司行政總裁曹渭仁說:「這些蟲基本上甚麼都吃,硬殼、骨頭、硬皮、魚鱗牠們吃不到外,所有肉都吃到。」
一隻黑水虻只有約40天壽命,公司從內地引入蟲卵,最「大食」是出生後第5至20日幼蟲期。步入「中年」,成蛹前會被篩選。幼蟲蟲糞經發酵及沉降,轉化為有機肥料,可改善土質、抑制細菌。
至於幼蟲經烘乾後,成為蟲乾、蟲粉,含豐富蛋白質,適合做飼料,還可以變成蟲油。不要小看蟲油,它們含月桂酸,可以用來製作護膚品、面膜、製藥,甚至航天的潤滑油。
曹渭仁表示:「所謂轉廢為能、轉廢為寶,大家不要小看所有廢物。我們可做到一個雙贏局面,可以處理到廢物,同一時間為社會產生經濟效益。」
項目開展一年多,負責人指,處理量比原定多一半,投資過千萬有微利。
計劃營運期八月完結,環保署指,將改為試用「厭氧消化」技術,將雞糞轉化成沼氣發電;又指黑水虻不適合處理廚餘,因為要用不少額外土地,但回收公司不認同,認為黑水虻效益大。
曹渭仁稱:「我們沒有第二次污染,沒有產生第二種廢物,用厭氧消化方式,要處理很多污水,要處理很多沼渣。」
他指要做到「綠色香港」,回收方式更應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