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有議員倡當局檢討土地招標機制 研未達底價仍批出發展
發佈日期: 2024-02-27 06:31
港澳



政府今年錄得過千億元財赤,主要由於賣地收入和印花稅大幅減少。地產業界要求全面「撤辣」,有立法會議員就建議,檢討招標機制,就算未到價,都研究批出發展。
賣地表現疲弱,政府上年推出7個項目、3幅流標。而新界北原址換地計劃,農地補地價建屋,多項申請也因未到價未能達成協議。
政府多次指要「你情我願」,說一方開價貴,亦可能是一方出價低,重申不會賤賣土地。有發展商表示高息環境下,投地出價仍審慎。
會德豐地產副主席黃光耀說:「除了看未來市場有沒有需求,也要看項目本身建築費、建築時間,這也會影響利息成本。如果這筆資金不去投地,如果今天放在銀行定期存款至少有4至5厘,假設項目差不多需5年時間,一個低風險的投資已有兩成回報。」
立法會財委會主席陳振英指:「短期、幾年內賣地收入仍是我們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所以政府也要重檢,關於賣地整個機制是否應一成不變?總之不到底價就不賣?」
物業顧問估值及諮詢服務部資深董事梁顯政表示:「我覺得不是那麼簡單,在紙上一些方程式的更改。我覺得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多點聆聽、感受一下外面整個私人市場走勢,亦包括一些發展商,在整個發展項目面對的情況、限制。」
至於樓市,發展商認為,放寬樓按壓力測試會有幫助。
黃光耀指出:「若想真的多些首次置業或本地人買樓,需要釐印費適量地再調低,刺激需求、成交。當發展商看到一手物業成交增加,自然自己的貨尾也慢慢賣出,自然也會入貨,亦會加強投地意欲。」
地產業界亦憧憬《預算案》全面「撤辣」,刺激入市意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