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有學者支持政府發基建債「撲水」 智庫憂陷「糖衣陷阱」
發佈日期: 2024-02-21 18:59
港澳
粵面對赤字,政府同時有多項大型發展即將上馬,提出過發基建債「撲水」。有學者稱值得做,因回報比借來的錢和利息更高;但有會計師行就指高息環境需審慎。 連續兩年過千億元財政赤字,但北部都會區、交椅洲填海等發展在在需財。 科大公共政策實務教授及高級講師劉浩典稱:「發債融資,可能是目前最佳短期解決方案。香港債款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例很低,僅約百分之四,大部分已發展國家均達五成、六成。」 政府20年前曾就「五隧一橋」發債60億元,以隧道、橋費收益支付8.19億元利息。學者相信以發債完成發展,回報會比利息高。 劉浩典說:「就如北部都會區所帶來的利益,多年或在數十年間累積,土地可以更高價值出售,高於政府為發展土地所借貸的金額。」 政府近年都有發債,包括通脹掛鈎債券「iBond」、銀債和綠債。多批綠債累計已達1,22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4.3,亦預告未來五年每年會發行多650億元綠債,本地生產總值佔比會升至近一成。 有智庫反對「先使未來錢」。 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說:「幻象盈餘,庫房好像有現金盈餘,但實際是債務借回來,其實很容易成『糖衣陷阱』,越借越多,到要還錢時可能我們數代人才搞定。」 有會計師亦指息口高企,發債成本也高。 會計師事務所稅務與商務諮詢合夥人戚維之表示:「提出的利息收益一定要比市場更好,才可以吸引市民去買,否則市民寧願將錢放在銀行收息,所以我們建議政府需小心審慎,視乎大型基建項目優先次序。」 有學者就建議港府仿效新加坡做法,容許市民將部分強積金轉為投資在本地大型基建,就如發債般並定期派息,令市民有穩定回報之餘,政府亦可籌集到足夠資金發展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