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採用熱能探測輔以AI技術 計算老鼠出現比率對付鼠患
發佈日期: 2024-02-06 21:45
港澳
粵食環署採用新策略對付鼠患,用熱能探測攝錄機,輔以人工智能(AI)技術,分析及計算老鼠出現比率,取代傳統的誘餌普查方法。 晚上的新蒲崗,無論是後巷、公園,都有牠們的蹤跡,附近地點不時放有這些誘餌。食環署由2000年開始,定期在指定監察地點放置鼠餌,透過計算誘餌被老鼠咬過的比率,從而得出鼠患參考指數,但署方認為這個做法覆蓋範圍狹窄,未能量化反映鼠患嚴重情況,因此改用新的「無鼠百分比」。 食環署會在每區選定大約300個鼠患黑點,隨機放置至少100部熱能探測攝錄機,並連續三日,在每晚七點後的12小時,每兩分鐘拍攝一張影像,之後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影像中有否老鼠存在,從而計算老鼠出現的比率。 被問到有可能是同一隻老鼠經過攝錄機,會否造成不準確,署方就認為,若果經常影到鼠蹤,不理多少,都意味市民會留意到,有需要處理。 現時中西區、灣仔區及東區已試行新技術,三區的鼠患數據最快下月公布,之後會擴展到其他地區,預計上半年完成全港各區第一次調查,成本約750萬元。有立法會議員歡迎採用新技術。 民建聯漁農界議員何俊賢稱:「我們在立法會食安環衞委員會都多次批評以前放番薯的模式去做,其實反映不到真正鼠患的數字,今次用人工智能,也是過去商量而得的其中一個舉措。」 但他擔心新舊數字有落差,會令政府減少某一區滅鼠資源。 何俊賢說:「處理鼠患的資源暫時不要減少,(鼠患)增加了的話,就應該增撥處理,然後再觀察成效。」 他又重申,政府應該在廚餘處理等加大力度,更有效根治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