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團體復育多種本地絲苗米品種 冀建立資料庫推廣本地米歷史
發佈日期: 2024-01-13 16:16
港澳



本港曾經出產本地米,後來因時代發展而式微,甚至失傳。有團體復育多種本地絲苗米品種,期望未來建立本地米資料庫,做好保育。
這些長橢形、外殼金黃色的,就是成功復育的矮化絲苗;而這款外形細短,一端像尖牙一般的,叫做「老鼠牙」。它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很受歡迎,之後由於外來品種引入而式微,更一度失傳。
「大地予我」團隊2019年由菲律賓和美國種子庫,取得33個香港本地米種子,在大埔林村的農地成功復育,全部都仍然適合在香港種植。經過提純和育種,團隊挑選出這三款較有潛力的品種。
「大地予我」本地稻米紀錄計劃紀錄主任王昭昀說:「收割時割了,它(矮化絲苗)的再生能力很強,會長出很多新的分支,新的分支亦會成功開花,再重新結米,因此作再生稻是很好的品種。口感類似我們現在吃的泰國香米,三個品種都比較甜,好容易咀嚼出(米的)甜味。」
團隊指,本地傳統米雖然不及日本珍珠米黏度高,但都有它們的獨特之處。
王昭昀說:「那團飯入口時,發覺飯在口中擠來擠去,米粒會散落在口中,只散於口,不散於筷子。」
「大地予我」本地稻米紀錄計劃農場經理袁易天表示:「大部分香港稻米都是直鏈澱粉特性較強,所以有糖尿病,不太嚴重的,還吃白飯的話,它(直鏈澱粉)的升糖指數低。」
他又指,未來將會建立本地傳統米資料庫,希望做好保育,讓大眾了解本地傳統米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