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團隊引入AI技術提升大腸內窺鏡檢測準確度 腺瘤檢測率較傳統高四成
發佈日期: 2023-12-26 03:30
港澳
粵中文大學團隊引入人工智能(AI)技術,提升大腸內窺鏡的檢測準確度。團隊指,透過AI輔助,腺瘤檢測率比傳統肉眼觀察提高四成。 在香港,大腸癌是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主要由腺瘤隨著時間慢慢演變而成。醫生一般透過內窺鏡,以肉眼分析腸壁,但有專家指,有兩成六腺瘤有機會看漏眼。中大在2021年初,引入AI輔助內窺鏡技術。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柳浩城稱:「扁平形的瘜肉、細瘜肉,或者顏色比較似大腸內壁的瘜肉,的確有機會於檢查期間看不到。第二當然關於大腸的清潔度,因為事前要喝瀉水,病人又要戒口,如果有大便擋住,當然有機會看不見。操作內窺鏡的醫生經驗,因為大腸鏡要同時要控制手部及眼部,再加自己不停要『一眼關七』。」 中大在2021年4月到去年7月,為766位病人完成大腸鏡檢查,當中有386位運用AI技術,發現腺瘤檢測率比傳統觀察高四成,專家指技術對資歷較淺的醫生成效更顯著。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兼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表示:「自動產生腸鏡報告,亦可減少醫生臨床上工作的時間。手術工作方面減低醫生壓力,其實,他可能可以做一、兩個手術。」 威爾斯親王醫院暫時已引入四部人工智能實時大腸內窺鏡儀器,研究團隊希望,將來可加入清晰指示予醫生,釐清責任。 團隊亦建立無創內鏡手術,輔助「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腸癌。不單是內窺鏡,亦是一把手術電刀,以片皮方式,割走早期腫瘤,可以保留完整器官。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指出:「不小心切,一切太深的話,就會穿孔。AI系統,這個時候會準確找到正確黏膜下層剝離的方向。」 研究團隊指,目標希望明年將技術應用在人體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