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山天氣雷達完成歷史任務 天文台冀更換下一代雷達可更準確預測天氣

發佈日期: 2023-12-25 13:01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負責監測惡劣天氣、運作24年的大帽山天氣雷達完成歷史任務。天文台期望更換下一代雷達後,可以更準確預測天氣變化。

屹立在本港最高山峰的大帽山天氣雷達站,1999年啟用。雷達可監察500公里範圍內,遠至海南島的風暴和雨區發展,為各類惡劣天氣進行監測,包括雷暴、暴雨和熱帶氣旋。

外層「白波波」直徑12.5米,由玻璃纖維製成,是雷達的保護罩。不過,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陣風每小時一度達250公里,「白波波」不敵強風被吹毀,雷達站漏水。當時駐守雷達站的天文台雷達機械師,形容即時進入緊急狀態。

天文台雷達機械師梁志文指出:「突然耳朵壓力不同了,很痛。突然聽到玻璃砰一聲,為何滿地玻璃碎?走廊上聽到很大風聲。不想冒險去看該處情況,唯有首先檢查儀器運作正常後,立即準備撤退路線。因為大風時風壓壓過來,風要走時向上衝,衝破天線罩最頂的活門。幸好過程中雷達一直運作,無受影響。」

2010年12月中,雷達站外氣溫跌至零度,出現比結霜更罕見的「霧淞」奇景,如同銀白色的羽毛,叫人難忘。

天文台雷達機械師李浩然稱:「當時白茫茫一片景象,石頭、植物上都有霧淞在上面形成,這景象在香港從未見過。『霧淞』其實是一些水的結晶,當時最低是接近零度,有濕度和大風才會發生。」

大帽山天氣雷達運作24年,上月完成歷史使命。天文台將它拆卸,更換第二代「白波波」,預計明年初完工。

天文台指,新雷達採用雙偏振系統,同時發射和接收水平和垂直偏振無線電波,更立體呈現雨區發展,有助提升預測降雨率的準繩度。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