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倡立法改善建造業付款情況減少工人遭「拖糧」 建造商會憂被濫用
發佈日期: 2023-11-23 18:32
港澳



政府建議立法,改善建造業付款情況,減少工人完工後收不到薪酬,並引入解決付款爭議的機制,勞工界指能加強保障工人,建造商會就擔心被濫用。
建造業工人被「拖糧」時有發生。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建造業不同持份者,包括承建商、分包商、工程顧問和供應商等,多年來面對不同付款問題,每年平均未償付款額,佔公司業務總收益約百分之5至12,拖數總額以百億元計。
原因包括,合約條款普遍有「有條件付款」,即要等付款方收到錢,才會付款給下一層,或付款方與申索方,就付款的款額和延長施工期有分歧,要經法庭訴訟等仲裁解決等。
政府建議訂立《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禁止「有條件付款」的合約條款,不再容許先收款後付款模式,又建議付款方要在收到申索30天內回應,60天內付款。又會引入審裁機制加快處理爭議,而不獲付款的一方有權暫時停工,或減慢工作進度。
條例將涵蓋建造合約超過500萬元的公私營建造工程,預計2025年第二至第三季生效。
有勞工界議員認為,能提升對建造業工人的保障。
勞聯勞工界議員周小松指出:「其實有助小型僱主,避免因上一級分判商拖欠工程款,導致拖欠工友人工,以往試過很多勞資糾紛,都是由於僱主被上一級分判商拖欠工程款,導致工友未能出糧。」
建造商會認為,立法能確保工程如期收款、如期完工,但擔心被濫用。
香港建造商會會長林健榮稱:「(工程)不及格或質素不達標,不付款很應該,但他又去特意做審裁,變相浪費資源去做這些事。」
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就建議,政府應壓縮審裁時間及還款期限,進一步減輕需資金周轉的分判商壓力。
當局下周二會將相關草案諮詢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