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數快」防騙警示機制周日推出 市民轉數到可疑帳戶將接獲提示

發佈日期: 2023-11-23 02:13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警方聯同金管局及銀行公會等,星期日推出針對「轉數快」的防騙警示機制,市民若轉數到可疑帳戶會有提示。

警方指,今年首三季錄得近三萬宗詐騙案件,涉款近50億元,兩個數字均較去年同期多約五成。另外,亦有至少2.2萬個「轉數快」識別代號,即包括手機號碼、電郵地址及「轉數快」識別碼,被用作詐騙或洗黑錢。

警方與金管局及銀行公會等合作,推出「可疑識別代號警示」機制。系統將比對警方的「防騙視伏器」資料,若這些識別代號已被列為「高危有伏」,會在市民轉帳前彈出警示。

現時已有44間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參與,「防騙視伏器」資料庫亦會每日不定時更新至「轉數快」平台。

金管局主管(金融基建發展)黎巧兒表示︰「主要提醒市民、付款人,收款代號『高危有伏』,請他三思,再次查證收款人是否可靠,再確定是否要繼續交易,付款人是可以繼續選擇交易。」

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鄧月容指出︰「用戶是不需要重新登記,現在的平台跟參與機構都會在系統上做提升。」

「防騙視伏器」分為四個等級,為何不將「疑似有伏」、甚至「懷疑有伏」,都納入警示機制?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警司鄭麗琪說︰「當然要衡量可靠性,因為在『防騙視伏器』內出現『紅色』、即一定有市民報案,而且一定經過警方處理、去核實,我們相信跟詐騙案件有關,才會穩陣擺入防騙視伏器,再駁去『轉數快』平台。」

警方的「防騙視伏器」推出至今,累計搜尋超過180萬次,當中逾一成六結果顯示跟詐騙或網絡安全風險有關。「防騙視伏器」手機應用程式會在明年第一季加入新功能,包括自動識別可疑來電及網站等。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