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稱市民對抗生素耐藥性認知不足 指細菌一旦入血嚴重可致命
發佈日期: 2023-11-17 21:46
港澳



明日起是「世界抗菌素耐藥性關注周」,衞生防護中心指,市民對抗生素耐藥性認知仍不足。
不少人都服用過抗生素,但如果服用不當,可能產生耐藥性。當細菌基因出現變化,令它可在抗生素下適應和生長,令原本有效的藥物變得無效,就稱為「抗生素耐藥性」。如果細菌對多種藥都出現耐藥性,就是「多重耐藥性」。
如腸道桿菌、金黃葡萄球菌、耳念珠菌等。衞生防護中心指,近年腸道桿菌在內的耐藥性細菌感染個案,有上升趨勢。
中心指,公眾對耐藥性認知不足,如不知細菌可透過人與人,動物、食物和環境等傳播。
衞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處顧問醫生馬紹強說:「我們發覺過去幾年,在高危食物如壽司、刺身,或燒味、滷味,甚至是即食蔬菜,如用作沙律的蔬菜,都發現這些耐藥性腸道桿菌,呼籲市民特別是高危群組,如小童、長者、孕婦或抵抗力較弱人士,如可就盡量避免進食這些即食食品。」
中心指,耐藥性細菌一旦入血,可引致菌血症,嚴重可致命,亦可引起器官炎症,死亡率亦達五成以上。
醫學會指出,抗生素只針對病菌有效,對由病毒引起的病,如傷風、感冒等,服抗生素都無用。
醫學會會長鄭志文認為:「所以不能我們一發燒,或無論任何感染,一定要食抗生素,其實無用。可能反而遇到抗生素的副作用,或長遠來說,引致加速抗生素細菌抗藥性。」
他建議市民要與醫生了解,有否確切需要服用抗生素,要謹記抗生素要服用完整個療程,減低耐藥性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