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多面睇】私樓蝕讓個案增 分析指計及發展商回贈等部分或為「假蝕讓」

發佈日期: 2023-10-05 23:16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代理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錄得近2,000宗二手私人住宅蝕讓個案,是「辣招」推出13年以來最多,但有測量師指出,計及發展商回贈等因素,部分個案有機會是「假蝕讓」。

陳星豪希望買一層600萬元以下的單位自住。他留意到近期全港多區出現蝕讓放盤,令他很心動。

陳星豪表示:「我都會想看看有沒有機會,可能剛好有些人虧損,同時間我就可能接了一個便宜的樓盤入市,會加速了我下決定。」

近年發展商賣一手樓,普遍會為買家提供回贈優惠,金額可能高達樓價兩至三成。有測量師指出,如果計及這些因素,部分聲稱蝕讓的單位,業主實際上未必蝕本。

以大埔一個落成三年的單位為例,今年以1,042萬元成交,帳面蝕超過240萬元。不過成交紀錄冊顯示,業主四年前以1,284萬元買樓花時,獲得發展商三成回贈優惠,即是實際買入價大約為900萬元。未計其他手續費,原業主帳面獲利大約100萬元。

產業測量師黃雍盛指出:「推銷出售那個物業的過程,就說現在蝕讓了,所以令到買家方面都覺得,購入這個單位好像很划算,因為已經是跌了一個波幅。」

現時透過成交紀錄冊,可以查閱原業主有無獲回贈,以及透過付款辦法,計算業主最高可獲多少回贈。消委會認為,地產代理有責任向二手買家提供相關資訊,以免出現「假蝕讓」。

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嫺說:「其實就給人的感覺,那個樓市是向下行,以為就是好像市場很不妥,但事實上也都不是這樣。一個健康的市場,其實就應該大家明買明賣。」

地產代理監管局回覆指,賣家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向代理或準買家披露購入物業時有無收取回贈,但代理不能事先假設原業主一定有收取優惠或回贈。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