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新款冠狀動脈造影技術 證有效評估冠心病患者是否需「通波仔」

發佈日期: 2023-09-25 16:14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港大醫學院研究證實,透過新的冠狀動脈造影技術,能有效評估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通波仔」。

心臟病是本港第三大殺手,當中冠心病佔約六成,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治療,是治療方法之一。

而要斷定患者是否需要「通波仔」,傳統做法是置入導絲或注射藥物,量度「血流儲備分數」,評估是否有心臟缺血情況,但涉及額外開支及風險,例如導絲放置不當可能會弄爆血管。

港大醫學院證實透過新技術,冠狀動脈造影血流儲備分數系統,以電腦運算模型,從血管影像亦可精準估算血流。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姚啟恒表示:「通過一個三維、兩個角度的造影圖,通過一個軟件去計算血流速度,我們可精確地評估到血管缺血情況,在不需要導絲的情況,除了危險性減少,病人手術會更短,也會少了不適。」

港大利用這項技術,為約1,300名病人進行評估,有效篩選出真正需要「通波仔」的患者,避免沒心臟缺血的病人,進行不必要的手術;而心臟缺血的病人進行「通波仔」後,三年內的死亡及心肌梗塞風險減低。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醫生梁嘉霖稱:「我們追蹤這些病人的數據三年,研究的終點,就是看看有沒有不良事件發生,包括因為心血管疾病引致的死亡、心肌梗塞,和一些緊急、要重複再做『通波仔』手術,這些情況的發生。」

研究團隊說,只要患者在血管造影評估過程中,保持身體穩定,血管影像的準確度,就可達到傳統評估方法標準的九成或以上。團隊又指,港大深圳醫院已應用有關技術,希望醫管局盡快引入。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