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廣東省醫生來港交流適應後可獨立工作 醫管局稱未來會將計劃常態化

發佈日期: 2023-09-20 08:01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首批十名來自廣東省三甲醫院醫生,透過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來港參與臨床工作已約五個月。有參與醫生及醫管局都稱,經過一至兩個月適應都可獨立工作,未來會將計劃常態化。

穿藍色工作服的匡煜坤,現時在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任副顧問醫生。他本身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今年4月來港後,初期由醫院內資深的本地醫生帶住巡房和熟習流程。至於檢查,例如支氣管內窺鏡,由於他非本港註冊專科醫生,要在監督下進行。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匡煜坤表示:「其實我廣州本地人,我小時候都是看TVB長大的,所以我其實現在的語言方面有些詞我都是聽得明。醫學上面的東西,無論用中文又好、日文又好、英文又好,其實整個原則都是一樣,程序上面不會有太多的差別。藥物是因為每一個地方,不同的生產商會有不同的規格,但是用下去,都是同樣的指標。」

他稱醫管局都有提供使用手冊,有需要時可參考。

醫管局稱,匡煜坤在疫情期間曾來港協助,對本港醫院流程有一定認識。今次再來港一年交流,適應一至兩個月已可獨立運作。兩地醫生已交流約五個月,有何體會?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部門主管楊耀昌指:「匡醫生那邊的醫院有時對一個懷疑肺癌的病人,可能可以今日入院,可能明日就會做掃描,後日就會做支氣管鏡。如果相比在我們醫管局的情況,都未必真是有可能可以那麼快速地做到這方面的治療。安排一些檢查的時間,可能我們那個優次、次序,都可能可以再細分一些。」

匡煜坤稱:「香港醫生同質化比較高,無論是一個急症醫院又好、社康的醫生又好,之間的水平不會差得太遠。在內地,因為幅員廣闊原因,會有些差別。」

餘下九名內地來港醫生,分別在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聯網,麻醉科、心血管科、傳染病科及放射科等工作。

醫管局表示,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未來會常態化,將逐步深化兩地交流的深度及闊度。

另外醫管局又提到,早前在英國及澳洲向10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發聘書,有10人本月可上班。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