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倡檢視水浸黑點範圍 舊區地底興建蓄洪池難度較高
港澳
2023-09-13 21:00



政府正研究如何紓緩極端天氣下的嚴重水浸,有專家認為應檢視現有水浸黑點的範圍,亦可多建蓄洪池,但在舊區實施有限制。
上周黑色暴雨下,銅鑼灣禮頓道嚴重水浸,波及多輛汽車,有司機甚至要棄車。
不過鄰近的跑馬地蓄洪池,2015年起已分階段啟用,容量相當於24個標準游泳池,為何都會這樣?有專家相信是因為水浸地點地勢低,加上排水管瘀塞所致,而非蓄洪池「爆滿」。
香港工程師學會土木分部前任主席陸偉霖指出:「蓄洪池要儲爆要一定的時間,要看水流,我認為樽頸位在前面的管道。我見到的證據是地下渠道還有空間,似乎路面有不同程度的淤塞。」
政府資料顯示,地下蓄洪池的作用是在特大暴雨期間,暫存跑馬地遊樂場及上游集水區的雨水,以免太多流到下游,造成水浸。
有跑馬地街坊就認為,它改善到當地水浸情況,之前風暴「山竹」和「天鴿」襲港,都未見嚴重水浸。
跑馬地居民黎先生表示:「自從建了地牢、水井,在電車總站那裡沒有漏水、浸水,二十幾年前整天都浸濕。好明顯柴灣、其他區都需要。」
跑馬地居民蕭先生稱:「馬場那邊一下大雨,以前經常水浸的整個馬場,現在沒有了,放水去水好些。」
近日特大暴雨造成多處水浸,建多些蓄洪池有無作用?專家指理論上當然越多越好,但由於要建於地底,實行上始終有限制,尤其在舊區。
陸偉霖說:「其他選擇的地方要考慮有無地鐵的管線,附近有沒有煤氣喉又或其他電線,有沒有樓宇的地基或樁柱會在附近有影響,很多這些東西,越是舊區這些地方建蓄洪池難度越高。」
對於政府稱現時水浸黑點只餘四個,但近日下暴雨,多處都有水浸,陸偉霖認為當局有必要再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