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學會冀當局先完善暴雨預警機制 長遠改善地區雨水疏導系統
發佈日期: 2023-09-12 21:44
港澳



連場暴雨,本港連續多天出現水浸,政府稱類似情況,日後都難以避免。工程師學會認為,當局短期可先完善預警機制,長遠在某些地區或新發展區,改善雨水疏導系統。
連日來暴雨警告不斷,嚴重水浸接連出現,政府解釋,市區內主要排洪設施,設計標準是200年一遇,但過去一次的黑色暴雨,是500年一遇的雨量,超出設計容量。當局去年起已研究,如何改善設計應對極端天氣,預計明年下旬完成。工程師學會認為時間合理。
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表示:「與渠務改善工程有關工作,全部牽涉地底工程,香港地下有很多不同設備,有些管線、水管、電線等,所以若要擴大任何去水系統都要移走甚至將管線改道,這些工作會影響地面交通。」
學會建議政府識別全港水浸黑點,針對性地規劃更多雨水疏導及排放設施,以及蓄洪池等改善工程。但本港市區已高度發展,土地有限,要擴建渠務系統有無一定困難?
工程師學會土木分部代表陳可兒指出:「都有很多成功例子,包括跑馬地蓄洪池,在足球場用地下做蓄洪池,都達到六萬個立方米用量。在新發展區可能會採用增大渠尺寸,如闊度、深度等方向。」
至於短期內,學會建議可運用科技,增強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
李志康稱:「可訂定每區的弱點,究竟有多少去水渠、位置是否在低窪地方,可放在一個模型中,再配合當時下雨的情況,預先響警報,預計該區有水浸情況發生,適當部門如渠務署及其他支援部門可安排人手,去特定地區很快地清除去水渠的廢物及積聚物。」
學會又建議政府應盡快更新天氣等資訊,讓市民能及早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