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多面睇】有中介稱可用「報大數」等方法騙政府資助 商界促加強執法
發佈日期: 2023-08-15 23:00
港澳
粵政府為中小企推出多個不同資助項目,但本台發現有中介聲稱,可以用「報大數」等不同方法,騙取政府資助,有商界人士認為要加強執法。 政府2012年推出BUD專項基金,資助中小企到內地或海外拓展市場,每次最多100萬元,累計可達700萬元。 但網上很容易就找到有中介聲稱可以幫忙申請資助,還可以提供收據「報大數」,騙取資助差額。 有中介職員稱:「寫給政府的那個數字,實際上的成本可能會控制,沒有那麼高,在這裡會節省一些預算。例如好像在內地招聘人手,可以做到5,000元,我們對政府說可能是8,000元到9,000元。」 他舉例拓展內地市場,可以找網紅做推廣,但推廣有無成效,政府不會理會,只要說自己花光資助就可以。 該名中介職員指出:「政府是幫了我們娶老婆,但會否生仔是不會保證的,給政府看,真的做了,政府沒有要求做了一定要有效果。」 除了BUD專項基金,亦有人透過科技券騙取資助,有中介建議我們,申請20萬元科技券,購買科技系統,系統收費加中介佣金收八萬元,其餘12萬元,申請人可以自己「落袋」。 有中介職員說:「是一個很基本的系統,未必真的很適合你們用,只不過一定是符合申請創科(科技券)的條件。當一個系統26萬元計算,轉帳去創科公司, 大概三至四個工作天,就會將這筆款項轉回你公司戶口。」 政府近年為中小企推出多個不同資助項目,但商界認為申請過於簡便,反而令資助成為不法商人的「搖錢樹」,有必要加強執法。 亞洲新零售總會企業策略顧問邵志堯認為:「第一加強宣傳,不要讓那些企業、那些東主,想著用這筆資助或這些基金,變成自己的收入;第二個就是會否有(執法)案例出現,形成一個『殺一儆百』。」 負責BUD專項基金的生產力局及負責科技券的創新科技署都回覆指,有審視申請個案及執行情況。如果懷疑涉及違規行為,會將個案轉介給執法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