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解碼】復興廢棄鄉郊之路
發佈日期: 2023-08-04 17:42
港澳



2018年,特區政府開始統籌不同組織,重修郊外地區沒落的村莊。近年有不同團體的村民,發起各種復興鄉郊的活動。
1976年已經移民英國的楊玉峰,是位於沙頭角內谷埔區的其中一條客家村五肚村的村長。他回憶起全盛時期,五肚村有二千幾人居住。1995年前他舉家再回流香港,定居在新界,現時每星期他都會有幾日回到五肚村。
2021年,中大獲撥款300萬元,用於修復楊玉峰這間祖屋,現時已改變用途,作為大學一個多學系使用的教育及行動研究中心。
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林筱魯說:「我們單是看一棟建築,然後我們就問一個問題,下一步怎樣?我們正在努力創造一個棲息地,一個為當地經濟而建的棲息地。我們在那裡種下一顆種子,盡力提供協助,並監測它如何生長。我們需要這個棲息地,因為一座單獨的建築,無論多麼美麗,它都不是可持續的,對嗎?」
另一個村民李雅麗的家族,早前亦同樣獲得三百萬元政府資助,用於修復祖屋,交換條件是他們必須重新展開耕種,並要向公眾提供生態體驗活動。她說由於缺乏良好的移動網絡及廁所設施,令這裡不易吸引遊客前來參觀。
不過,鄉郊辦就表示,雖然政府早已表明不會考慮在這裡修建一條行車的道路,但隨著沙頭角禁區逐步開放,將會有更多水上巴士前往該村。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鄧文彬稱:「對於谷埔來說,從沙頭角碼頭經水路來是很方便的。從明年起,越來越多的人從沙頭角碼頭來,因為沙頭角碼頭逐漸開放,不需要禁區許可證,所以,他們享受著不同的便利,改善了村莊環境,讓人們更願意回來,遊客更願意來這裡。」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