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三間大學共同研究藉人工青口測海水核污染物 冀大規模應用於海水監測

發佈日期: 2023-07-04 18:48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本港三間大學共同研究利用「人工青口」,測量海水核污染物,過程快速而準確,期望可大規模應用於海水監測。

「人工青口」是透明圓柱狀裝置,特性與天然青口相似,對金屬具極強吸聚能力。由教育大學、城市大學及香港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在核排放常見的放射性物質,即鈾、鍶和銫進行測試。

方法是將「人工青口」放置於含不同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海水,發現只要七至八個星期,就可吸收放射性物質至飽和程度,再將裝置轉移至潔淨海水,就會釋放之前吸收的核污染物質。

透過量度「人工青口」內的放射性物質含量,就能準確測量海水中核污染物的濃度和變化。每個裝置成本僅約八元,比起傳統檢測可大幅節省成本。

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教授胡紹燊說:「(傳統檢測)舉例一個樣本,要取500公升水,取出之後要當場過濾。這樣做一次,是否真的做到?目前是很有困難的。」

對於日本福島核電廠計劃排放核污水入海,團隊指難以評估是否安全,但指放射性物質不會因被稀釋而消失,影響範圍超出日本水域。

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教授胡紹燊認為:「美國自己的證據,稱魚吸收了污染物會游走,帶著污染物,不單在日本的水域。」

他指「人工青口」研究,有望協助各地政府以低成本及高效益,定期檢測海水核污染情況。有關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發表。

研究團隊現正與國家實驗室商討,希望可以將「人工青口」投放到台灣海峽,檢測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