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成因包括遺傳及壓力等 藥物及心理治療可助控制病情

發佈日期: 2023-07-03 20:11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思覺失調,過去又稱為精神分裂症,即是「思考能力」和「知覺功能」失調,成因包括遺傳、生活環境轉變,以及工作壓力等,現時以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為主,可有效控制病情。

大約40年前,Grace在會考的時候,發現自己出現幻聽,看了幾個普通科醫生,都說她只是緊張,食藥後亦無好轉,後來甚至睡覺都出現幻聽。第二年轉看精神科醫生,被診斷為精神分裂,即是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症患者Grace表示:「我很驚訝,我也有精神分裂?當然不相信,但吃了藥之後就真的相信了,因為夜晚睡覺沒有幻聽了,就知道真的有效。但是當時開始害怕,你有癌症,你知道自己何時死,但精神病你不知道自己何時死,很漫長。」

所謂思覺失調,主要是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的分泌系統出現問題。大腦分泌多巴胺最主要是四個途徑,當中腦邊緣系統路徑位置多巴胺活動過強,就會產生幻覺、妄想、思想混亂,以及語無倫次等明顯病症,即是陽性症狀。

當中腦皮質路徑的多巴胺活動不足夠,就會引起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病徵,包括社交退縮、無動力、無飽餓感、自理能力差,以及有認知功能障礙等。

現時治療思覺失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吃藥及注射藥物,但由於副作用多,不少人都會自行停藥,醫生指這樣做會令病情惡化。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王明爍稱:「有研究看到,就算這個人接受治療康復了,如果康復了停藥,兩年內九成病人都會復發,每一次復發對腦部都會造成破壞,所以復發多的時候,會越來越難醫治,而且陰性病徵如認知功能等會一直變差,大多數時間都無法回頭。」

醫生提醒,思覺失調患者無論在工作、日常生活上,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工作效率偏低、人際關係受損等。除了效用最大的藥物治療,心理輔導亦有一定的幫助。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