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中大保育珊瑚 冀修復本港赤門海峽水下生態

發佈日期: 2023-06-08 06:0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今日是世界海洋日。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大合作,展開為期三年的珊瑚保育計劃,希望修復香港東北赤門海峽一帶的水下生態。

要看珊瑚,不一定要去大堡礁。在西貢海下灣乘玻璃底船,可見到最多64種石珊瑚,這個海岸公園被譽為全港最好水質的海域之一。

轉個彎,在吐露港出海口、赤門海峽一帶,原來這兒在八十年代,部分的水底珊瑚覆蓋率亦達八成。但隨著附近填海,新市鎮及工業發展,下跌至現在只得百分之二,受破壞的珊瑚亦難以自行恢復。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聯同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目標三年內將區內一千塊年幼珊瑚,養育後再帶返大自然,重建水底原來生態。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暨珊瑚學院創辦人崔佩怡說:「其實珊瑚從哪裡來?其實有兩個方法,有一個方法叫無性繁殖,就好像植物截枝法一樣;有性繁殖就是由精子和卵子所培育的。我們在2019年第一次試驗,放了(珊瑚)下海,令人鼓舞的是,它們不單存活,回歸大海後三年,五歲便在海底產卵。」

這塊就是培育珊瑚用的手作底座,到它們生長情況穩定後,就會將它們固定在海床,回歸大自然生活。

保育組織稱珊瑚為不少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有重要生態價值。而本港只有百分之五的水域被劃為或建議做海洋保護區,並不足夠。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保育經理蘇隽彥指出:「一直很想推動香港百分之三十的海域成為海洋保育區,我覺得這樣才是長遠保育到珊瑚的方案。海洋保護區正正可以保護那個地方不受發展影響,亦減低人為活動對於海洋生態的干擾,譬如禁止捕魚。」

他們又提醒市民出海,如浮潛或潛水時要眼看手勿動,避免接觸珊瑚,亦要留意蛙鞋不要碰到海床。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