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重生】有建築師倡廢棄玻璃製成建築物料 鼓勵回收提高效益

發佈日期: 2023-03-27 11:01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為了做好玻璃樽回收,政府五月實施生產者責任計劃,飲品製造或進口商如果不自行回收重用玻璃容器,就要付循環再造徵費。有建築師希望能將更多廢棄玻璃製成建築物料等,鼓勵回收並提高效益。

色彩繽紛的彩虹,看真點,它們如同玻璃一樣通透。它們前世是豉油樽或啤酒樽,加工混合樹脂後,今生成為磚。

建築師葉希芃表示:「(傳統方法)把玻璃燒到約攝氏1,800度,才可以把玻璃黏合;現時我們的方法,並不是百分百玻璃,中間並不需要用如此多的能量。」

建築師陳俊宇稱:「把八成的玻璃廢料填入,再加入百分之二十樹脂,隔幾日後就會乾掉,變成眼前的玻璃磚。」

這種玻璃磚比純玻璃更堅硬,兩個成年人坐上去也承托到。兩位建築師指,現時本地回收玻璃樽,大部分也是磨碎後用來填海。這塊已壓碎的玻璃碎片,經過加工後可以製成玻璃砂,這些砂摸起來跟沙灘的沙一模一樣。

團隊希望探索玻璃重生、提升價值的不同方法,例如推廣在本地,用來製作行人路磚、公路防滑磚、仿水磨石磚等。

玻璃樽如果堆填,近100萬年才分解到。本港近幾年,每年棄置約六、七萬公噸的玻璃樽,即是平均十個玻璃樽,只回收到約兩個。

今年五月實施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按污者自付原則,每出產一公升容器,就要付0.98元,所有飲品供應商必須參與。不過如果回收玻璃樽,就可以豁免徵費。有回收商擔心成效未必顯著。

玻璃回收再造商馮華洪指出:「如果是一瓶低價的水,可能徵費比例較高;一瓶貴價酒,徵費比例不是很高。徵費金額是小,應該要再提升百分之五十至六十。」

他說徵費措施只涵蓋飲品,盛載其他液體,如醬油等的玻璃容器,不受計劃規管,期望可逐步擴大涵蓋範圍。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