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耆不有】「胎毛筆」第五代傳人 兩原因守護毛筆文化半世紀

發佈日期: 2023-02-25 22:0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香港毛筆博物館館長張虹霓說:「首先我們要了解製作毛筆的要求,要做到這個毛筆是圓的。」

張師傅生於製筆世家,是第五代傳人,他在13歲時已經開始製作毛筆,1969年還把「胎毛筆」這門技藝帶來香港。胎毛筆其實是用嬰兒出生後剪下的頭髮,經過複雜工序而製成的毛筆。古代相傳是吉祥之物,可以祝福嬰兒一生順遂。

張虹霓稱:「由於我們祖上六代人都從事毛筆的製作,我也有這門技術可以謀生,也養活了我的家庭,不用受氣,受人尊重,別人會稱呼你為師傅。」

張師傅自己粗略計算,原來這麼多年來在中港兩地有約40萬家庭,也收藏了他所做的胎毛筆。

張虹霓指出:「2015年我在掛揮春的時候,在那邊的工場跌下來,弄斷了腰骨,已經不行了,救護車送我去醫院。我便與孩子們說你們要繼承我這個行業,他們也答應我。由於我有很多古舊的毛筆,還有很多毛筆的故事及文化,以及祖上留存的毛筆,他們也不要,我自己感到有點失望,我畢生的心血,我媽媽的、我奶奶的、我太祖的都是在我手上,是不是在我手上便消失呢?」

最後張師傅決心要成立「香港毛筆博物館」,雖然申請過程一波三折,但他屢敗屢試,終於在2017年成功申請了牌照。

張虹霓表示:「毛筆在我人生中養活我一家,還有得到一份尊重。毛筆不單是一個書寫工具,而且我們讓它成為一種藝術品、一種傳家寶。希望通過我、通過我的家族、通過我的收藏者,能令毛筆提升至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要作出努力。」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