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指美國蟑螂成本港第二大常見致敏原 新增基因圖譜助精準治療

發佈日期: 2023-02-24 10:31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稱,第二大令市民致敏的因素是本地常見的美國蟑螂。團隊成功找到更多相關的基因圖譜,有助精準治療。

本港不少人都有哮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症,不過,要找出致敏原一點都不易,不少人都認為跟塵蟎有關。不過,中大醫學院有研究團隊稱,本地常見的美國蟑螂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的致敏因素,四成半個案都與美國蟑螂有關,原因是牠們的分泌物有機會刺激到人體。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指:「睡房不能進食某程度是真,會令蟑螂在睡房出現,有機會留下東西。在表面上你又睡落床或揚起環境收拾雜物,就會揚起致敏原,隨著空氣接觸到眼、鼻,吸入氣管就會致敏。蟑螂死後腐化了,表面或分泌物那些都是致敏原。」

要精準找出致敏原,就要靠比對致敏基因。團隊稱,經研究後,令原本只有十三組蟑螂致敏原的數據庫,新增多七組,有助醫生更精準診斷及提供最佳免疫治療。

梁廷勳表示:「基本的原理,知道病人某一些物質,例如蟑螂或塵蟎過敏,我們會給予同一種致敏原。如果持續慢性接觸小量的致敏原,身體的免疫系統慢慢變得接受了那一種致敏原, 讓身體系統接觸多了,便能讓身體的免疫系統在一段時間沒有過敏反應。」

團隊又指,蟑螂一般在攝氏約28度開始變得活躍,市民應注意環境清潔,從源頭減少蟑螂出現。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