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氏麻痺由腦幹第七條神經線發炎等引起 發病首72小時為治療黃金時間

發佈日期: 2022-10-24 20:0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面癱在醫學上是指面部神經麻痺,最常見是「貝爾氏麻痺」,由腦幹第七條神經線發炎或受損引起,這個病目前在醫學上仍是原因不明。

今年50多歲的袁先生,從事保安行業,有一天他早上如常起床上班,但發現面部沒有感覺,不受控制。

袁先生表示:「進入洗手間看見整塊面,好像沒有感覺,完全不能動,右邊面是無感覺,吃飯時會流口水,真的不受控制。」

袁先生當時以為可能是中風,於是立即到急症室求醫,確診患上俗稱面癱的「貝爾氏麻痺」。

我們面部肌肉活動由腦幹第七條神經線控制,當這條神經線受損,面部肌肉控制能力會變差。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然欣指出:「大部分貝爾氏麻痺是無原因,九成或以上都是沒有解釋,令到這個第七條神經線麻痺。額頭會無力、嘴巴會朝下、說話口齒不清,又或進食時口水會流出來。大部分(患者)眼睛在睡眠時不能閉上,亦不像我們可以正常眨眼。」

治療貝爾氏麻痺的黃金時間是發病首72小時,醫生通常會處方口服類固醇給病人,然後轉介病人做物理治療。

陳然欣稱:「其實首72小時接受合適分量及時間的口服類固醇,其實可以有效改善神經線發炎,亦有很多文獻講述。在未來六個月,大概有八成以上的病人,都會完全康復。」

不少患者會混淆面癱及中風徵狀,醫生指中風的面癱會影響患者下半邊面的肌肉活動,例如歪咀,以及中風亦會影響手、腳的活動能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