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心明將首演原創共融粵劇 設「視形傳譯」讓聽障觀眾更易理解

發佈日期: 2022-10-18 06:35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戲曲中心明日將首演原創共融粵劇。製作團隊邀請失聰人士參演,配合手語即時展現劇中內容,讓聽障人士也能夠欣賞劇作。

大家對粵劇不會陌生,但這種粵劇你又看過嗎?

完全失聰的阿邦雖然身處「無聲世界」,但戲曲技法、「手眼身法步」同樣出色。

他三歲時因發燒令聽力衰退。鍾情於跳舞的他靠著腳掌感受音樂傳遞至地板的震動,開啟舞蹈之路。

獲戲曲中心邀請,轉投粵劇台板。他說,要靠觸感以外的感官。

聾人藝術家黃耀邦稱:「跳舞時可靠感受地板震動,但做粵劇的時候有不同情況,例如鑼鼓師傅大力敲擊的時候,我可以感受到;可以靠視覺看到其他樂器,例如拉型彈型樂器,我就聽不到、感受不到旋律。身體動作都有些不同,好像跳舞的時候,身體、動作的律動有不同的節奏;但做粵劇時,我要記住腰背都要挺直、姿勢要端正,。另外眼神、視線要專注,動作整個身體要配合。」

今次向高難度挑戰,飾演的角色是失聰的「榮福」。

自八月開始排練,即將向觀眾呈現努力結果。阿邦指,希望證明努力也可以衝破身體的障礙。

黃耀邦表示:「聾人都想一同演出,這就是共融真正的意義。我覺得共融並非只是健聽人,聾人都要在場,可能每個聾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好像殘疾人士都有他的能力,可以貢獻、可以合作。每個人都將自己的能力放到表演當中,可以稱之為一個共融的演出。」

阿邦參演的《奉天承運》,是今屆戲曲中心小劇場戲曲節,四套劇中唯一的原創作品。

約90分鐘的劇情,從一道聖旨開始,講述皇族鬥爭故事。而策劃初期已希望傷健人士能參與。

《奉天承運》監製及導演鍾珍珍說:「我們想有個訊息,命運是否是天注定?命運可否人定勝天?在創作劇本的時候已經假設有這樣的角色。如果是聾啞人士,我們就會在劇本中用不同方式幫他表達;如果是行動不便的人士,我們會用另一種方法。」

演出將會在自由空間舉行。製作團隊又指,每場演出會設有劇場「視形傳譯」、即是手語及形體元素,方便觀眾更易理解。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