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商會促簡化申請輸入外勞程序 學者指政府應更宏觀處理政策
發佈日期: 2022-10-12 18:30
港澳



現時行業請不到人,可透過補充勞工計劃申請輸入外勞,但部分行業獲批人數極低。有商會要求簡化程序、放寬申請,亦有學者認為政府應更宏觀處理輸入外勞政策。
建造業16個主要工種,日薪都過千元,混凝土、紮鐵日薪高企在2,600元,但依然「有工無人返」。有業界指全港欠缺萬多名工人,釘板、紮鐵欠近兩成人手。
僱主現時若在本地請不到人,可透過補充勞工計劃向外「招手」。業界去年透過計劃申請輸入846名勞工、僅6人獲批。
建造業商會指,行業人手不足,雖然政府規定可用薪金中位數來聘請外勞,但業界往往願意提高至本地工人的薪金水平,但申請審批時間太長,請到人時,工程已完成。他建議應將補充勞工計劃改為「項目主導」。
香港建造商會會長林建榮說:「如北部都會區有大型基建項目,計劃本來希望能以輸入外勞做法,即變相該地盤,某類工種便不需要聘請本地工人,例如釘板二百名工人,對整個市場、行業,釋放二百名工人出來,可在其他地盤工作。」
漁農業每年也輸入七百多名勞工,逾七成申請都獲批,但請人前,政府規定僱主要先做四星期公開招聘,勞工處會再分析及評估,再交予勞顧會給意見,最終由勞工處處長「拍板」,相關程序至少半年。
民建聯漁農界議員何俊賢稱:「若本地真的請不了人,若薪金不是太高、非常高質素崗位,是否可以考慮容易些審批?續期申請,即原本工人已在,也是用同一工人,但我們走的程序非常艱巨,甚至要再交回勞顧會審批,建議特區政府可『分兩條腿走路』。」
有學者認為政府應主導輸入外勞政策。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我覺得政府沒有一個較中、長期,很宏觀藍圖處理輸入勞工問題,有少許是見步行步。(政府)應前瞻性做些決定,若(本港)營商成本高,或會捨香港離去,到其他地方。」
他又指處理外勞議題時,政府應公開更多數據,包括就業不足率、行業收入等,讓勞資雙方更了解行業的人手迫切,相信會較易達成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