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者與漁護署合製「基因身份證」 重新栽種曾盛極一時本地米
發佈日期: 2022-08-09 20:09
港澳
粵香港本地米曾經盛極一時,但隨時代發展逐漸式微。有中大學者與漁護署合作,由外國種子銀行引入幾款曾在香港種植的稻米品種,製作「基因身份證」再重新栽種。 二十多歲開始務農的廖寶洪,他的田除了種植沙葛、秋葵和大豆外,去年下半年亦開始試種一種名為「花腰仔」的米,並以剛剛的早造米為穀種。 廖寶洪說:「3月1日落穀種到7月11日收割,就是種了這麼多,但是我們留下穀種,就是用作種晚造的。」 花腰仔及另外幾個稻米品種,因香港經濟轉型及從外地輸入食米,在本地農場已幾乎絕跡。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特別從外國的種子銀行取得這些種子,並進行基因鑑定,發現獨有的DNA標記。其中為花腰仔基因排序後,發現它生長穩定,不同穀種純度高達百分之九十八,證明品種繁殖不受雜交污染。漁護署於是跟多個農場合作,復育花腰仔。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稱:「我們拿了幾種回來,其中花腰仔和香港原產絲苗,我們替它做了基因身份證。原本是我們香港土生土長的農作物,環遊世界之後去了外國,然後回到家裡,應該重新發一張身份證給它。其實這個是一個很特別的歷史傳承,而DNA本身就是一個傳承。由將DNA種子這些概念,放回在香港農業的歷史傳承裡面。」 林教授說,有了「基因身份證」,日後就可分辨特定稻米品種的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