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化博物館邀本港藝術家重新詮釋收藏品 冀推動大眾欣賞中國文化
發佈日期: 2022-08-07 14:16
港澳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除了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亦有香港的藝術收藏,並由本港的多媒體藝術家為展品帶來新演繹。
時光倒流清朝嘉慶年間,多國商船齊集粵海關,描繪廣州十三行當時的鼎盛貿易。
再來到香港開埠初期,維多利亞港千帆並舉。
苦中作樂或是解悶良方。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1916年於青山病院休養時揮毫自娛,繪製《老僧圖》。線條著重水墨濃淡,呈現出黑白強烈對比。
香港故宮這個展廳帶領觀眾由19世紀,經歷香港興起。透過這一百多件展品,「由歷史看歷史」,除了看文物所在時代的歷史外,也細述香港一個多世紀的中國藝術收藏活動等。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研究員蔣得莊稱︰「尤其老一輩可能記起,五、六十年代時香港是甚麼樣子,那個時代的經濟、環境、背景,例如外銷東西就是中西合璧,不是好傳統文人、不太像北京故宮來的東西。我想大家在看不同單元時,可感受到很不同的風格,就有不同的感受。」
走過另一邊,看過特展的晉唐宋元書畫後,是否想知道書法家如何揮毫?
這個名為《浪書》的作品,由人工智能分析書法名作特徵後,以機械設備模擬書法家手部動作,重現書法家運筆。
時間片刻變陳舊。這個《冥冥之鐘》,靈感來自清宮珍藏的機械時鐘,表達萬物繁衍到氣候變化。處處可見既隨機,又冥冥之中注定的混沌。
館方邀請六位香港多媒體藝術家設計多媒體裝置, 從香港當下的角度,重新詮釋和演繹故宮文化和收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林家銘說︰「不是靜態去注視一樣展品,進入去時就是一個空間,四方八面包圍着你。
我們希望訪客看到,原來故宮文化可有很多不同演繹方法,也和現在流行新媒體或多媒體手法可相通。」
開幕展九個展廳、共有53個多媒體項目。香港故宮表示,希望以創新的展覽內容,推動大眾對中國文化的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