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指未來十年建約33萬公營房屋單位 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
發佈日期: 2021-10-06 18:31
港澳



《施政報告》交代未來十年公營房屋供應量稍為增加,又宣布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提供更多單位。
韻怡說:「我想我間屋大些,可以用來做功課。」
7歲的韻怡及父母住在深水埗這間130呎劏房七年,輪候公屋六年,一直沒有回音。
《施政報告》指已覓得350公頃土地,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較去年公布多約1.4萬個,指可滿足未來十年的需求。
不過,可能只有三分一在首五年落成,行政長官要求相關部門,後五年就每幅公營房屋地提交季度報告,如進度不理想會親自督導。
李太認為,政府始終未能確定「上樓」時間表。
劏房住戶李太稱:「我希望會是保證等了這麼久的人,八年內一定會上到樓,或者給你地方去選。我希望告別劏房,在這裡住了這麼久,有時真的覺得心很累。」
《施政報告》亦建議房委會研究重建有約60年樓齡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並納入周邊土地提供更多單位,有馬頭圍邨居民關注安置問題。
馬頭圍邨居民謝先生表示:「(屋邨落成)久了都要整,常常都『甩皮甩油』,我(單位)現在都裝修入面。」
馬頭圍邨居民唐女士說:「怎會捨得,這個地區真的好好、好方便,希望給地點好些的(安置),不要太偏僻。」
而大坑西邨重建項目就預計可提供逾3,300個單位,其中1,300個重置現有居民,2,000個將會做首置盤。
茶果嶺、牛池灣及竹園聯合村三個市區寮屋重建項目,公營房屋單位預計由6,300個增至8,700個。過渡性房屋亦建議增加5,000個至2萬個。
私樓方面,預計未來十年有170公頃地,未計市建局及私人項目,可興建約10萬個單位。
政府未來亦會研究降低「強拍條例」門檻,加快舊樓重建。政府消息人士說,大概會在未來一年開始研究及進行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