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逾二萬人因靜脈曲張入院 近年引入幹腔內黏合手術治療

發佈日期: 2021-02-08 23:27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靜脈曲張是本港常見都市病,每年超過二萬人要入院。除了傳統手術,亦可用特製膠水治療。

四十多歲的阿May左腳有靜脈曲張多年,一直有穿壓力襪治療,但始終未能根治,令她很困擾。

May說:「穿短褲一定見到一條條,很像蚯蚓在腳上一樣。一路痛覺得很不開心,因為夏天都要穿壓力襪,每天穿壓力襪會覺得繃緊,脫下後又覺得腳很痛。一放工就要塗止痛膏,一星期已經用完一支。」

經常說長時間站立會引起靜脈曲張,但原來只要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久坐也有風險。本港每年有逾兩萬人因為下肢靜脈曲張而入院。

港大醫學院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鄭敏樂稱:「正常靜脈內有瓣膜,即是門一樣,可以阻擋血液因地心吸力而倒流。但如果有靜脈曲張,瓣膜、門受到破壞,門無法完全關上就會有倒流的現象,去到腳的時候,就會令到靜脈變粗、變脹。」

情況嚴重要做手術,醫生會在患者大腿內側開刀,將病變的大隱靜脈整條拿走,但手術創傷性較大,容易有瘀血及腫脹。

本港近年引入幹腔內黏合手術,用膠水將病變的靜脈閉合。

鄭敏樂指:「插入血管後經過針,放導管經大腿內側的大隱靜脈,注入醫學用膠水,之後壓著它將其黏合,不會再有血液在血管中間逼到腳的下面。」

醫生稱,如果倒流的大隱靜脈是出現在皮膚表層位置,過於彎曲或直徑大於兩厘米,就不適合做黏合手術,以免影響手術效果或有較大復發機會。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