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稱大部分薯片等香脆零食含可致癌物 宜控制食用份量

發佈日期: 2020-08-17 13:01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消委會調查市面薯片及蝦條等香脆零食,發現大部分含可致癌物質、脂肪及納含量亦偏高,建議市民要小心控制食用次數及份量。

薯片、薯條及蝦片等「香口食品」一向是熱門零食,無論大人還是小朋友,很容易一包接一包。

不過消委會檢測市面上77款,預先及非預先包裝薯片、薯條及蝦條等香脆零食,發現70款含有可致癌物質丙烯酰胺。這一款薯片,丙烯酰胺含量最高,每公斤有2614微克。

另外,有55款預先包裝香脆零食屬於高脂,其中「卡樂B」的紫薯條、「759阿信屋」的薯條,及這款「日清」薯片,每100克的脂肪含量超過40克,超出食安中心的高脂標準一倍。

預先包裝的蝦片、蝦條、粟米脆片、粟米條及藜麥片樣本,亦發現平均鈉含量較高。當中「佳之選」原味蝦條鈉含量最高,每100克含1320毫克的鈉,進食一整包,大概等於成人每天攝取上限的七成。消委會提醒市民,要注意零食的進食份量。

消委會研究及測試小組主席譚鳳儀表示:「特別在疫情之下,大家都足不出戶,要留在家中,食薯片就成為紓壓的恩物。要小心控制食用次數及份量,以免過量攝取丙烯酰胺、脂肪及鈉。另外,如果購買大包裝的香脆零食,建議與親友共享與分批食用。」

消委會又建議,開封了的零食應儲存在密封的食物盒或密實袋,切勿急於一天內吃完。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