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探熱器量體溫或現誤差 有醫生稱指引不足或影響準確度

發佈日期: 2020-08-11 03:47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近月進入不同地方都要量體溫,一些人在不同地方探測,可能量到不同溫度。我們做了測試,也問過醫生及專家為甚麼會有誤差。

「探熱防疫」是否可靠呢?我們做了測試,先用準確度較高的口探式和耳探式探熱機,同樣錄得他的體溫是攝氏37.1度。之後用現時不少建築物大堂都設有閉路電視式探溫器,同一個人量到36.8度、低了0.3度。我們也從一間食肆和一間物業管理處借來額探式探熱槍,再得到兩個新讀數,37度和36.6度。

用這些儀器做第二輪量度前,在烈日下跑了五分鐘。口探式、耳探式、閉路電視式探熱機錄得大約37度,都比跑步前高,但兩部探熱槍量到的體溫反而下降。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說:「額探相比起耳探和口探,在量度一位人士有否發燒時,認受性其實不是十分之高,最主要是(額探)實在有太多外在環境因素影響。」

曾祈殷認為檢測指引不足,都會影響量度的準確度。

曾祈殷指:「食肆或者一些店舖,現時都會有員工幫客人量度體溫的檢測程序。如果其上司或者有關當局沒有提供指引讓他跟從的話,很大程度上都會有出入。我過去聽過為了能過關,符合若干準則,可能會喝杯冷水。」

有專家說有前線人員為了「過關」,甚至會調整儀器。

測溫器安裝公司創辦人岑棓琛表示:「有人拿著咖啡、飯盒或者開門時地板反射了太陽光,導致了誤報。前線的管理人員會覺得太麻煩,為了減低自己的工作量,可能他們會將溫度報警值提高,這個導致有可能有人真的發燒,就會漏掉了。」

醫生說當局不時重申的「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才是最理想的防疫方法。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